Category Archives: 文章

2015年–福州上杭路

2015年回故乡–福州上杭路 爸爸妈妈都是福州人,早年福州人即使在外地工作生活,找对象首先选择同乡,这样后代还是会说(在外人听起来像天书一样的)福州话。当然这个传统在我们这一代荡然无存,我儿子连普通话都听的费劲,更别说方言了。福州不仅仅是老家,也是姐姐和我儿时成长的地方。我由台江区上杭路的外公外婆带大,姐姐在(城里三坊七巷)光禄坊和爷爷奶奶、大姑妈一家同住,72年夏末,爸爸来福州接我们回南京,那年我小学一年级,姐姐上初中。 台江区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,俗称“双杭”,指的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横街,是近代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。“杭”其实是从“航”音衍化的,早年福建落后,崇山峻岭阻隔交通。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干线鹰厦铁路(由陈嘉庚在中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提议的)要到1957年才通车,公路运输也不方便,福建内外货运闽江水运占大半部分。上下杭一带处于闽江下游泥沙沉积的地段,形成了地势相对平坦的天然码头。商贾云集,商帮会谈、生意往来都在此处。这里聚集了福建省各地的12家会馆,还有江西和广东省的商会会馆。外公和外婆的父辈是江西南城人,早年在福州经商,两家原就是亲戚,亲上加亲。外公一家在上杭路38号租南城会馆的房子住,时光荏苒七八十年过去,五六进的大院住了20几户人家,只有前院一两个水龙头,住户得用水缸储水。没有洗手间,洗澡都得用水桶拎进拎出,极为不便。2003年上杭路的一部分被拆迁了,外公外婆告别几十年的老邻居。2013年福州决定将上下杭改造成以“商会文化”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,与三坊七巷的“士人文化”遥相呼应,成为福州另一张地理名片,花大力气将剩余的上下杭旧房改造征迁。等我们2015年回去的时候上下杭已经搬空了。 我对福州的记忆远远不如姐姐深刻,年纪小小的我记得门口小桥头的扁肉馄饨和味中味的鱼圆,还有外婆烧的墨鱼干排骨汤的香味。82年高考结束后和88年出国前的两个暑假我都在外公外婆家度过,上杭路上结着青苔的石板路,大院里因年代久远而吱嘎作响的木板都封存在了记忆中。 新浪网页里面的链接已经失效,看看照片吧 http://fj.sina.com.cn/travels/zt/fzsxh/index.shtml 行走上下杭:老福州商业记忆 http://www.fzsfqx.com.cn/Articles/2014/0110/10703.shtm 从拆迁补偿楼向下看 效果图,怎么满眼都是“商业”“时尚”“美食”字样,如果沿街遍布咖啡馆酒吧,没有了市井生活的气息,别又是一个商业化了的三坊七巷 据说这种小高层搬迁的成本是最高的,原来的平房拆迁再怎么贵都有限 正在修葺中的传统木制房屋,估计为了将来的商业用途,主梁采用的是钢梁 这颗大榕树下,早年有位说书先生给妈妈的同龄人说故事 妈妈和她的哥哥从小爱学习,分别进了私立教会学校:育英女校、英华中学(福建师大附中的前身之一),双双考进厦大工程系。妈妈当年就是沿着这条小路上学的, 等待修缮的旧屋 都搬空了,每户人家有保安24小时看着,听师傅说因为木料贵重值钱,怕丢了 上杭路比下杭路要窄,有的地方卡车开不进去,建筑材料得用小车拉进去,听师傅们说话的口音都不是本省人 福建省设计院的小哥在勘测 上杭路111号的中孚药行旧址已经破败不堪,这是一套福州老式的五进院落,从上杭路一直通到下杭路。药行内的员工有30多人,专用五六辆黄包车,备办全国各处中药材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中孚药行曾两度成为党地下联络站 福州市工商联,外婆生前常去那里开会,还有一张旧照片呢。门外的三角梅怒放 福建民居和江南、徽派民居有所不同 装铁艺阳台 青红砖外墙,铁艺阳台 初步修葺好的房子 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台江书院旧址 You might also like:Steamed buns with mug bean filling 绿豆沙包绿豆沙包 Steamed buns with mug bean … Continue reading

Posted in 文章 | 3 Comments